已有1条回答
做错事要跟孩子沟通,问他为什么要么做,这是不对的。跟他讲道理。让他明白这个事情以后不能再做,慢慢引导他去做对。
孩子做错事了怎么样去教导
一,明确表达父母不同意的立场
当孩子做错事后,不论孩子态度怎样,父母都不要改变自己不同意的立场。
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又哭又闹,就不再坚持自己的立场了,这样以来,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并没有错。
二,请孩子帮忙
孩子做错了事情,行动上的改正比语言上的承认错误要重要。
比如,孩子把杯子摔碎了,这个时候父母可以请孩子帮忙把玻璃渣子打扫干净,孩子在打扫的过程中就会反思自己的行为,就会明白以后放拿物品要小心一点。
三,父母要明确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
父母应该明确的告诉孩子,他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。
比如孩子对人没礼貌,父母应该要求孩子成为一个有礼貌的孩子。然后告诉孩子具体怎么去做。
四,让孩子承担起做错事的后果
很多孩子做错事后,父母赶紧替他承担起了后果。这样孩子怎么可能改正错误呢?
父母要狠下心来,让孩子自己承担起后果,这样他就会长记性,并改正错误。
五,告诉孩子如何改正错误
很多孩子也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,但就是不知道如何去改正,这个时候,父母要耐心告诉孩子如何去改正,并教会孩子如何弥补自己的过错。
知错就改善莫大焉,父母不要害怕孩子犯错,人都是在不停的犯错中成长,让孩子懂得如何改正错误才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!
孩子不小心犯错怎么办?警惕这4种对孩子无效的批评
一、批评情绪化
一旦孩子出现过失,家长雷霆震怒,情绪激动,如狂风暴雨的说教之词扑面而来,将内心不满倾倒而出,忽视了孩子的感受,也忽视了这种宣泄的有效性。
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,理解和接受正确的建议,以在之后的行动中纠正。对其过失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理性的。家长态度上严肃可以理解,但变成情绪的“发泄”就显得不够理性了。而且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,很可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,因此,客观的评价问题本身并提出解决办法比过激的宣泄更有教育效果。
二、批评泛滥化
基于孩子当下的错误,又将其以前的过失统统数落一遍,这会让孩子觉得他在父母面前永远无法翻身。这种把“陈年老帐”重提的做法由于牵扯的太多,冲淡了当前主题,主要矛盾就容易被弱化和忽视,失去了批评本身的效用。因此有针对性是首要的
另外孩子犯了错误,也不一定随即进行批评,父母如能选择合适的时间、地点进行批评、教育,会更容易达到预期目的,收到较好效果。如:放学后单独与孩子谈谈,在与孩子一块回家的路上聊聊,单独打电话与孩子说说等。如果不分时间、地点、场合地训斥、指责,只会挫伤孩子自尊心,引起他的反感,甚至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。
三、批评简单化
这类情况很多,就是家长对现象做做批评,而不着重说明孩子过错在哪里,也不分析过错的原因,更没有引导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。如当孩子出现赖床的现象后,一边催促一边数落。这种泛泛批评最终只能被孩子当作背景噪音,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。并没有起到批评的作用。
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时,语言要简明扼要,切忌反复唠叨。雷同的讲话内容,对孩子缺乏有效性,使其心生厌烦。除了特别重要的事情可以重复一下,一般的事情家长只需要说一遍就可以了。而且如果没有解决方法,索性不要用语言批评。而用冷处理,促使孩子自我反省,也能起到促使其自动改进的效果。
四、批评严重化
是将孩子的过错与其人格混为一谈。当孩子出现过失后,家长用简单地否定、粗暴地训斥、讽刺来对待孩子。如“你真是笨,一辈子没有出息”,“现在就学会撒谎,长大后不知道成什么样子”。这类方式,就是将孩子的一件错事进而否定整个人。最易伤孩子的自尊心,使孩子变得对任何事情都无所谓,甚至自暴自弃,不思进取。
孩子犯错怎么教育
第一,详细了解情况。可以采取间接和直接的方法了解,间接的方法是向知情人了解,直接的方法是由孩子陈述犯错的经过。
第二,中肯进行批评。可以采取由孩子先做自我批评的方法,然后家长耐心说明犯错的危害和实例,动之以情晓之以理,不要打駡简单粗暴,更不要造成离家出走等。
第三,提出改错要求。可以在孩子充分认识错误的基础上,帮助孩子改正错误甚至挽回损失,对孩子提出落实的时间要求,不能说几句不了了之。